近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54名。山东大学校友葛均波、石广玉、魏炳波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于金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葛均波,男,48岁,山东五莲人;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导管室主任,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山东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任九三学社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常委;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近1/3被SCI收录;主编著作2部,其中1部在国外出版,参编专著16本,参编多部教材;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973”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上海市医学发展重点基金研究课题首席专家;获“2004年年度中国科技青年”称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5年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授予的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6年获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杰出奖”;获2005年中华医学奖二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长期从事冠心病介入诊治方面的工作,为国际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对心肌肌桥、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的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对心肌肌桥血流特点的新发现改变了目前对有些类型心绞痛的治疗措施。他在介入性心脏病学及血管内超声领域中做出的贡献受到国际学者的高度评价;曾在第七届Essen-Mayo-Mainz大会上获一等奖,在第二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曾被邀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心脏病大会上作专题讲座;是目前在国际心血管界成就卓著的华人。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石广玉,男,68岁,山东淄博人;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82年2月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6年至1988年受聘为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AER)高级研究员;1991年6月至1992年2月先后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ASRC/SUNY)、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短期工作,1993年9月被聘为联合国环境署环境机构科学技术顾问团(STAP,GEP/UNRP)专家,1993年11月至1994年5月被聘为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他长期从事大气辐射、温室气候效应以及全球变暖的研究,对目前国际上最有前途的一种新型大气辐射模式k-分布大气辐射模式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所提出的利用吸收系数重排的方法处理相关k-分布比国外同类研究至少早八年。目前,他的主要研究课题为:辐射、动力、化学耦合模式的开发及大气成分变化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大气辐射理论与观测研究。从1986年起,他参与了多项与气候变化和大气化学有关的国际合作研究,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
魏炳波,男,47岁,山东惠民人;教授,博导;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材料系;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陕西航空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金属学科评委、国家“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理科材料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液态金属深过冷研究和快速凝固研究;自主研制了以电磁悬浮、超声悬浮、静电悬浮、熔体浸浮和自由落体为特征的金属材料超常凝固实验系统;研究了深过冷条件下二元合金中枝晶生长和共晶生长的动力学规律;发现了快速偏晶凝固的相分离特性;揭示了微重力和深过冷条件对快速凝固过程的耦合作用;发展了快速包晶凝固的相选择和组织演变理论;开展了多元和复相合金的超常快速凝固研究,探索了深过冷合金熔体的热物理性质变化规律,阐明了多元单相枝晶生长和三元复相生长的理论机制;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SCI、EI、ISTP、CA、MA等收录150余次;与合作者共取得经部级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成果8项,其中一项获199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获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2项;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94年获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7年当选为国家高科技航天领域“863—2”专家组成员,1998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宝钢教育基金奖特等奖;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于金明,男,53岁,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员,山东大学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兼放疗科主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无创伤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主编;2000年被评为人事部特聘专家,2001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十一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11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他多年来工作在肿瘤放疗临床、科研和教学第一线,率先在国际和国内开展了肿瘤的立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影像引导的放疗,生物学靶区,分子影像学和基因增敏等多项研究工作,在突破制约放疗疗效的两大瓶颈——精确施照和精确靶区勾画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现阶段开展肿瘤精确放疗新技术、新方法的开拓者之一。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