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友网-新版
校友会快讯

收存好校友之爱

发布日期:2015-01-04     作者:新文     浏览次数:

12月28日,学校召开教育基金会理事会二届五次会议,会上通报了2014年学校接受社会捐赠的情况,让我们着实体会了一种浓浓的“校友之情”和“社会之爱”。

一个个校友的名字出现在捐赠榜单之中:9月29日和12月22日,王晨校友先后两次捐赠2000万和1050万元;10月11日,校友薛禹胜院士捐赠个人大部分积蓄300万,用于支持母校发展;10月2日,1999级建筑学班毕业十周年返校捐赠3.5万元设立“筑梦”基金;10月10日,一位校友匿名捐赠10万元资助机械学院品学兼优的学生发展……校友捐赠,这个常见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词汇,在2014年,被一群可爱可敬的山大校友演绎得那么温馨,那么动人。

校友们捐资助学,是出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因为母校有他们青年时代的追忆和梦想,他们对这片校园的热爱,对当年师友的感激,让他们的捐赠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了情感领域、爱的领域。校友们捐资助学,也是出于造福后来人的慈善之心。他们当年或者现在,都有许多想做但是却囿于时间或专长,而未能做到的事情;他们有经历困难、遭遇碰壁的青年时光。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帮助学弟学妹们少走弯路,学涯顺畅。校友们捐资助学,更是出于助推母校发展的赤子之心。他们感念母校的培育,更关心母校的发展,希望能为母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个个社会名人或企业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捐赠榜单之中。这些社会人士的善意之举,也是出于一种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因为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推动了捐赠者自身的成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来激励当代大学生干事创业,做更多对国家、社会有益的事情。“外修功德,内求清净”,对这些捐赠者来说,他们的这些善举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那么,高校靠什么维系与校友的血脉联系,靠什么来培育和发展捐赠文化?首先,要构建一种与校友紧密联系的文化环境。比如,我们要加强对在校同学的关爱,增强同学们的校友意识,加大优秀校友的宣传,注重维护校友走向社会后对校园记忆的连续性,做好学校历史及发展资料的梳理保存、做好标志性建筑或校园景观的维护更新;我们可以以社会贤达的名字来命名校内教室、校内道路,或者为他们设置独有的“山东大学学号”,等等。其次要建立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制度环境。比如,设立“校友节”或者以捐赠者名字命名的纪念日,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尊重。再次要建立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育人环境。比如,在校友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开设捐赠者访谈栏目、设置“名人一堂课”,发挥他们在教育人培养人中的示范作用。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按照双方约定,用好捐赠,对于他们捐赠的每一分钱,都要有明确的用途和去处,将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好,提高学校声誉,不辜负捐赠者的深情厚望。

收存校友之爱,撒播社会之爱,不仅是学校适应经济新常态、调整收入结构的一种举措,更是一所大学承载精神传统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奢望看到一种摩肩擦踵排长队捐赠的热闹场面,却也应该寻求一个“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的文化裂变过程。


上一篇:一图解读:2014年捐赠山东大学大事记
下一篇:经济学院举行2014年校友工作恳谈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