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友网-新版
情缘山大

团结友爱51级奋发进取好集体

发布日期:2009-03-24     作者:骆树民     浏览次数:

我们的班级

我们的班级是在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时,由就读原山东医学院和原齐鲁大学51级同学合并,后来又从南京医学院转来十多位同学共同组成的一个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班级。到了三年级,根据需要我们班又分成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四个班。虽然分了班,但有些课还是在一起上课,大家在一起进行文体活动,学习成绩和团结友爱都是比较突出的,深得学校领导、老师和兄弟班级的赞誉。每次学校的运动会,多数金牌都是由我们班级获得,我们班级有多位同学曾代表学校参加省运动会,男100米、200米、800米、撑杆跳等项目,大多数冠军得主也是我们班级的同学。我们班级的吴壁成、李青云于1952年曾代表山东省参加华东区游泳比赛,1953年裘明德代表山东省参加华东区运动会,获得了100米、200米冠军。毕业时举行毕业晚会,由全班级同学演出的《黄河大合唱》轰动了全校。经过了五年的勤奋学习,全班级212位同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当时大家的口号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分配名单公布后,没有一个同学提出任何要求,大家毫不犹豫地以高昂的气魄,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同学分布在全国22个省和直辖市。无论在城市的大医院、医学院校、科研单位,或在边疆、基层,在极其艰苦、工作条件很差的贫困山区,大家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钻研业务,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科研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全部精力。毕业四十周年在母校聚会时,大家说:“我们没有辜负党和学校领导、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和希望。”

回忆起我们的一生经历,大家无怨、无悔、无愧,感到十分骄傲和自豪。特别是在边疆和基层工作的同学们,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开展工作,为当地群众做好医疗保健服务,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敬重,成为当地人民爱戴和敬仰的好医生。班级有许多同学是当地医疗卫生系统的学科带头人,有的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30位,有众多同学被授予县、市、省和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妇女代表、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有数十位同学被选为区、县、市、省,全国人民代表、妇女会代表、协政委员。多位同学担任了各级医院或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工作,如王道民同学连续十余年担任了上海市卫生局正、副局长职务。现在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已退休了,有的退休后被单位返聘,开展医、教、研等各项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同学们为发展祖国的卫生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先进业绩举不胜举。海外同学虽身在异国他乡,但仍心系祖国和母校、班级,如在美国的一位同学捐资2万美元,在母校成立“山医51级奖学基金会”。他拒绝以自己的名字为基金会冠名,他说:“我拿出这点钱不为什么,只是表达在海外的赤子之心,和感谢母校培养之恩。”在美国的王国瑞同学向母校捐赠了近3000册英文的外科图书、杂志等资料,表达他对母校的感激之情。

1996年是我们毕业四十周年,同学们回到母校欢聚,并决定每两年聚会一次,已先后在厦门、西安、贵阳、南京、苏州、上海相聚。同学们的爱友、爱校、爱国精神,是51级的光荣传统。尽管我们都已是古稀老人,但每次相聚还是那么活跃,回忆当年在学校度过的美好激情岁月,畅谈祖国的关怀,母校的培养,师长的教诲。每次聚会都得到当地同学们周密的安排和热情接待,有些在境外的同学每次聚会都远涉重洋回来参加。他们说:“我们的心始终和祖国、母校、同学们共同跳动,祖国和母校的辉煌成就永远鼓舞激励着我们。”

为增进同学间的联系和友谊,2002年在贵阳聚会时决定出版《51级通讯》,而今已出了8期,《通讯》成了同学们交流的桥梁,增进友谊的绿色纽带。如今我们都是年逾古稀之人了,大家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都为祖国的医疗、卫生、科研、教育事业作出了各自的贡献而感到无限自豪和欣慰。同窗情谊,地久天长;同窗好友,共浴书声。祖国、母校如日当空,相隔万里,共有光明。

(徐晶莹 林淑琼 杨庆余 李华 王美清 林毓琴

由骆树民执笔)


上一篇:当年幸会老大哥
下一篇:“齐鲁大学原校址”揭幕式上的讲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