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友网-新版
情缘山大

校友胡海岩院士:深切怀念导师程德林教授

发布日期:2010-01-06     作者:胡海岩     浏览次数:

12月2日凌晨,我敬爱的导师、山东大学土建学院程德林教授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噩耗传来,令我悲痛万分。师母说,导师前一天晚上还会见老同事。然而几小时后,他就以素有的低调、静寂的方式离别了我们。几天来,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导师的身影,闪现过导师对我多年的指导和教诲。

树立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我曾在程老师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但接受程老师的指导却远在此之前。我第一次见程老师,是在1980年的冬季。我在学习《机械振动》课程之后,对当时教材中涉及的若干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其中问题之一是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阶次与固有振型节点数的关系。我思考了很久,认为教材中的结论未必正确。我听说程老师在苏联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长期从事机械振动研究,在该领域造诣深厚。因此,便登门拜访,向他求教。程老师认真听取了我的思考和分析,给予肯定的答复,鼓励我继续探索,并更加系统地研究这类问题。

大学毕业前,我有幸在程老师指导下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当时,程老师正承担葛洲坝水力发电站的一个研究项目,需要计算水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振动问题。他建议我先学习传递矩阵方法,然后计算该轴系的扭转固有振动。虽然这是我第一次从事科学研究,当时的计算条件也很差,但由于程老师为我指引了可行的研究途经,我对传递矩阵方法做了若干改进后,很快完成了水轮发电机组轴系扭转-弯曲耦合固有振动计算,得到了有意义的结果。我撰写的毕业论文获得了答辩小组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回想起来,大学时代我在程老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小小成功,使我增加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树立起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信心。

夯实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1981年春季,国家实施学位制度,招收首批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经过认真考虑,我选择了报考本校固体力学学科的机械振动研究方向,拟师从程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暑假后,我参加入学考试,以总分第一名成为固体力学学科当年招收的唯一研究生。

1982年2月起,我在程老师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由于我大学前三年主修数学专业,已学习过硕士生的数学学位课《数学物理方程》。我考虑,自己的力学基础不如数学基础,拟将免修的数学课程替换为力学课程。然而,程老师告诉我,研究力学需要很好的数学基础,数学专业本科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并不充分。他建议,我以数学专业四年级的《泛函分析》和《偏微分方程》来替代硕士生学位课程《数学物理方程》,继续强化数学基础。在教学计划之外,他还建议我自修了《张量分析》、《微分几何》等数学课程。一年后,程老师又引导我研读大师冯•卡门的名著《工程中的数学问题》,学习如何将工程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让我打好力学基础,程老师亲自指导我学习《随机振动》和《振动测试》等课程,并邀请沈季敏、郑效忠、宋孔杰三位老师分别指导我学习《连续介质力学》、《非线性振动》和《机械冲击及其隔离》等课程。这些课程均以自学为主,与老师讨论为辅,从而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此外,程老师安排我去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参加暑期讲习班,分别学习《非线性弹性理论》、《变分原理与有限元》、《动态子结构方法》和《机械阻抗与模态参数识别》等课程,使我开阔学术视野,结识著名学者。当时,学校的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导师们很少能安排研究生外出学习。但程老师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格外慷慨,总是设法筹措经费安排我去学习。

回想起来,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程老师对我的培养真可谓爱生如子、倾注心血。在他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前两年的高强度课程学习使我夯实了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指点从事科学研究的途经

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三年,程老师指导我开始从事研究工作。他希望我对具有明确工程背景和学术难度的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分析,为我指定了若干必读文献。同时,他又明确告诉我,力学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应该选题源于工程,学术高于工程。至于什么是硕士论文,他只告诉我,优秀的硕士论文应该与博士论文媲美。言外之意,研究生的学术追求要高。

在程老师指导下,我重点关注具有循环对称特征的水轮机转轮固有振动计算问题。此前,已有学者采用有限群表示理论将这类结构的数学模型进行解耦处理,但当时的计算机尚难以胜任实际复杂结构的计算。我学习动态子结构方法后,认为可以将有限群表示理论引入动态子结构方法,进一步降低待求解的广义特征值问题的规模。程老师赞同我的思路,支持我按照理论、计算和实验三个步骤展开研究。研究思路确定之后,我夜以继日地开展研究。程老师则几乎每天上午10点到力学研究室,询问我研究进展情况,和我讨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当时,程老师的视力已很差,但他总是逐字逐句阅读我撰写的研究笔记。短短半年多,我完成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工作,并选择简化的叶盘模型、鼓风机风扇进行了实验验证。这项研究不仅在循环对称结构固有振动的理论分析上取得进展,而且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在当时内存仅64K的计算机上成功计算了复杂循环对称结构的固有振动问题。我在此基础上撰写的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均获得国内著名学者的好评。硕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程老师欣喜地告诉我:刚从美国Columbia大学进修回国的孙树勋老师等委员认为,该硕士论文的学术水平不亚于博士论文。我终于没有辜负程老师的殷切期望。

回想起来,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程老师指导我比较系统地完成了对一类复杂结构动力学问题开展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实验验证的全过程,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许多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他在指导我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展示了一名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为我树立了楷模。

引导从事科学研究的生涯

1985年初,我考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学科,在张阿舟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然而,程老师仍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成长,每次见面必询问我的学习和研究情况。1988年夏天,他冒着酷暑来到南京,参加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答辩结束后,他详细询问了我今后的工作设想,勉励我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

从那时起,每次见到程老师,我们相互交谈最多的就是如何治学,尤其是国内外机械振动研究领域的新进展。他曾多次建议我关注非线性机械振动的实验研究、复杂结构的超低频振动主动控制、轴对称结构的振动疲劳等问题。实践证明,这些建议富有远见,既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又有重要的应用背景。

1990年起,我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学科的硕士生导师,后又担任博士生导师。从那时起,我们交谈的话题常常会聚焦到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他多次谈到,对于人才培养一定要因材施教,并分析了对我及此后几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特别是学位论文的选题过程。他曾深有感触地说:越是好学生,越需要精心培养。只有帮他们选择难度适宜的题目,才能使他们既得到成长,又开辟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在程老师的教导下,我在研究生培养中重视因材施教,根据研究生的学术经历、知识结构、工作能力等因素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在研究生论文选题时,给予相当弹性的研究范围,使优秀研究生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迄今,我指导的博士生中已有2人获得了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回想起来,近30年中,程老师一直是我的导师。虽然他的建议主要针对若干具体的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但总是充满一位学者对国家的责任、对人才的渴望、对科学的追求。他真正做到了:师者解惑,导者引航。


上一篇:山东大学山西校友会新春贺词
下一篇:在云南校友会成立仪式上的讲话——赵淑敏

关闭